设置

关灯

小说里萧红什么星座(第2/3页)

近百万字的作品。其中,《生死场》是早期创作的一个巅峰。这部中篇小说首次以“萧红”为笔名,由鲁迅校阅、编订并作序,归入“奴隶丛书”之中。鲁迅对她寄与厚望,认为她是“当今中国最有前途的女作家”,在序言中说:“北方人民的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却往往已经力透纸背。”《生死场》轰动了文艺界,被誉为中国文学难得的收获,成为一个时代民族精神的经典文本。

萧红是从荆棘丛中杀出了一条血与泪的路,但她并未把创作当成个人情感的宣泄,取材上并未园囿于女性生活,而是着眼于群体——女性群体、民族群体、人类群体,艺术视野恢弘开阔,写作思想处于理性的自觉状态,语言明丽、和谐、沉静,没有幽怨、阴郁、罹怒,关于民族、关于关于人生、关于人性……所有的感慨和无奈都沉在苍凉的底子里,使她迥异于同时代的任何一个女作家。这一点,在她后期的代表作《呼兰河传》中表现得就更为突出和熟练了。

《呼兰河传》以闭塞的呼兰城为背景,展示了这里的风土、民俗和居民的生存状态、思想性格。这里,有明亮的天空、美丽的后花园、慈祥可爱的老祖父和自由自在的童年,“是凡在太阳下的,都是健康的,漂亮的,拍一拍连大树都会发响的,叫一叫就是站在树对面的土墙都会回答似的”;也有荒凉、贫穷、冷漠、愚昧和野蛮,人们顺应自然、依附土地、信仰鬼神,不允许有任何个性、差别和改变,扼杀一切不驯与生机是全体居民共同的责任,而做这些又完全没有恶意甚至是出于善意。十二岁的小团圆媳妇,仅仅因为“太大方了”,“不象个小团圆媳妇”,就被烧红的烙铁烙脚心,被吊在大梁上用皮鞭抽,打出毛病后又被视为有鬼怪附身,被当众剥光衣服,放到热水缸里烫三遍又用冷水浇三遍——而这一家人在当地是出了名的善良,“为人谨慎,兄友弟恭,父慈子爱”。

这部长篇小说发表于1940年,但其深刻、独到、穿透人性的思想内涵,超越了时限和地域,令一代代读者体验到它对心灵的观照价值,1999年被《亚洲周刊》评为20世纪中文小说百强中的第九名。

观萧红其人,读萧红作品,令人想到《荆棘鸟》扉页上的那段话:

有一个传说,说的是有那么一只鸟儿……从离开巢窝的那一刻起,它就在寻找着荆棘树,直到如愿以偿,才歇息下来。然后,它把自己的身体扎进最长、最尖的棘刺上,在那荒蛮的纸条之间放开了歌喉。在奄奄一息的时刻,它超脱了自身的痛苦,而那歌声竟然使云雀和夜莺都黯然失色。这是一曲无比美好的歌,曲终而命竭。然而,整个世界都在静静地谛听着,上帝也在苍穹中微笑。因为最美好的东西只能用深痛巨创来换取……

3、萧红的个人简介

1942年1月,长久被宿疾困扰的萧红感觉到非常的不舒服,就被送进了香港跑马地养和医院。由于庸医误诊为喉瘤而错动喉管,导致她在做完手术之后的不能吃饭,更加无法说话,身体变得非常的虚弱。她原本的体质就不好,根本就扛不下去,没过多久病情就开始急剧恶化,端木蕻良和骆宾基将萧红转入玛丽医院。之后病情开始好转,几天之后玛丽医院由日军接管,萧红被送进红十字会在圣提士反女校设立的临时医院后不久就因病去世。

萧红算是当时社会中一个悲情人物中的代表,从她19岁离家出走之后一生都在漂泊中度过,到死都没一个属于自己的家。她才离家出走的时候,跟未婚夫住在哈尔滨的小旅馆里,没有什么经济来源,日子过得非常清贫。等到她怀孕要生孩子的时候,已经欠下旅馆不少的钱,未婚夫在出去借钱的时候一去不复返,只留下萧红孤身一人在这个旅馆中。

困在旅馆的萧红生活变得越发艰难,只好写信给哈尔滨《国际协报》的副刊编辑裴馨园寻求帮助,裴馨园去旅馆看望过萧红之后,多次派萧军给她送报刊,两人日久生情,之后才有“萧军救美”这件事情让两人走到了一起。等待萧红生下孩子之后,因为无力抚养只好转送他人,开始和萧军过起了同居生活。

萧红当时发表了不少揭露日伪黑暗统治的文章,引起了特务机关的怀疑,在其他人的帮助下从哈尔滨逃到了青岛。她才去青岛的时候,生活比较贫困,除了创作长篇小说之外,她还要上街买菜,回家劈柴烧火,有时候连大菜汤和葱油饼都吃不起,只好去马路上卖家具维持生计。

那时候的日子虽然过得也很贫困,但在萧红眼中那段时间是她一生最快乐的时光。由于萧军有些大男子主义,个性比比较粗暴,情感轻浮,在两年里先后跟三个女子有暧昧。萧红最终还是向萧军提出分手,结束了这段难忘的恋情。

与萧军分手后,萧红开始和端木蕻良走得越来越近。不久之后两人在武汉举行了婚礼,萧红肚子里但是还怀着萧军的孩子。这时候的她对于爱情没有太大的憧憬,需要的只是正常的老百姓式的夫妻

正经影视大全尽在:Chinalumeng.net 鲁萌影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