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第十二章 官、商两不误(第2/8页)

两天,提笔给醇王上了这样一个禀文:“大冶铁矿官办必致亏本,不仅二百万无着。如果及早改归商办,就大冶江边设炉开炼以就煤铁,轻运费而敌洋产,更较利国运道近便。未
讵料禀文
“鄂中铁矿,道员以觅地请开
再,中国不患弱而患贫,不患
禀文写完,盛宣怀意犹未,提笔又
盛宣怀的第二篇禀文寄走后,哪知仍然石沉大海。为什么?因为醇王正
盛宣怀白费了一番心思,懊恼得不行。
第二节李鸿章替他回绝了“美差”
马建忠此时愈
一见马建忠的势头盖过自己,盛宣怀与马建忠之间的矛盾日益加深起来。得上司青睐的人遭人嫉,自古官场如一。盛宣怀身
是年底,年仅五十岁的帝父醇亲王奕譞,不堪病痛折磨,死
经过慈禧太后点头,光绪皇帝命奕譞的次子,也是他的亲弟弟载沣承袭醇亲王。圣谕颁布的这一天,也正是盛康《人范须知》、《经世文编》二书辑录完成的日子。这两本书管都是些老生常谈,但
光绪十八年(1892年),盛宣怀已到山东六年,即将任满。按着大清惯例,官员任满,或升、或降、或调,总要有个说法。
盛宣怀一面命人打点行装,一面加紧处理任内未协事宜。
是年五月,津海关道刘汝翼丁忧开缺。一直
李鸿章
奏折中有头品顶戴字样,是上年经张曜奏请,朝廷赏加给盛宣怀的。因是虚衔,实际意义不大。盛宣怀对这个虚衔并不十分看中。
李鸿章的折子朝廷是很少驳复的,这次也一样。奏折一进京师,五天后便有旨下来:照李鸿章所请,津海关道着盛宣怀补授。
按着以往惯例,实缺官员任满后需要候补几年后才能授给新职。为什么这样?因为大清国官多缺分少啊,不轮流着做怎么平衡呢?但盛宣怀此次却遇到了破格天恩。登莱青道刚刚任满,又补授了同样很重要的津海关道。
消息传开,盛宣怀马上成了大清官场的热门人物。有人嫉妒,有人羡慕,有人赞扬,有人悲悯。消息传到苏州,年迈的盛康当天便跪到祖宗的灵牌前,把头磕成个紫茄子。爬起来后,他对搀扶自己的小儿子善怀说:“你大哥这个败家子,他还当真出息起来了!”
消息传到上海《万国公报》,主编沈毓桂当即诗兴大
此诗登出,李鸿章后只是笑笑,没有言语。但回到原籍的刘汝翼看到这首诗后,却一连骂了沈毓桂三天。因为这姓沈的把盛宣怀捧得太高了,又是生佛又是三公的,好像他刘某人不丁忧,盛宣怀的抱负不得施展似的。
唐廷枢、马建忠等人过这首诗后也不是很舒服,但他们同李鸿章一样,只是笑笑,没有言语。
盛宣怀到这一期的《万国公报》后,一看到那首诗,心底也是大吃了一惊。这个沈毓桂,他光为了讨好自己的朋友,却忽视了别人的感受。
沈毓桂为什么要写这样一组为盛宣怀歌功颂德的诗呢?他原本与盛宣怀并无太深的交情,因为开书局破产,经人介绍,被迫到上海求盛宣怀给介绍工作。盛看他才情不错,不仅字写得好,还能胡诌几句歪诗,便把他介绍到《万国公报》去当编辑。因为他经营过书局,多少知道些生意上的事,加之会看人脸子,几年光景就成了主编。他因为欠着盛宣怀一个人情,总
郑观应眼下
中法战争结束后,郑观应离开广州,应邀到香港去谈生意上的事,哪知却被英当局无端扣押达半年之久。出狱后,郑观应心灰意冷,直接去澳门朋友处闲住,想顺便考察一下商情。但盛宣怀却一再函催他从速回来,说有大事要与他商办。
盛宣怀当时是想用郑观应来取代马建忠。郑观应回到上海时,盛宣怀刚到天津津海关道接篆。得知郑观应已经到沪,他马上来见李鸿章。先说了许多马建忠的坏话,然后便推荐郑观应出任招商局总办。但李鸿章认为凭郑观应的资历,总办招商局尚为时过早。
盛宣怀见说不动李鸿章,不敢再多说什么。但就
光绪十八年八月十七日(1882年月10月7日),为大清国洋务运动作出突出贡献的一代实业家唐廷枢,因积劳成疾,死
盛宣怀到讣告时,管与唐廷枢生前的政见多有不和,但眼里还是流出了两行热泪。他自己脱不开身,便封了一笔很厚的奠仪,打
郑观应得到唐廷枢病逝的消息后,马上给盛宣怀写信通报。
李鸿章此时却到湖广总督张之洞的一封长函。完此信,李鸿章简直笑得喘不上气来。原来,张之洞

李鸿章此时可不想帮张之洞这个忙。到信不多几日,他便让师爷主稿,替盛宣怀回绝了这个差事。
李鸿章知道张之洞以后还要闹出许多笑话,他要好好看上几年。
第三节受命于危难之际
极力主张官本官办的张之洞,为什么突然之间又要官督商办呢?说起来,也不是张之洞要改弦更张,实
张之洞一时气红了眼,派属官去请高薪聘请的洋

正经影视大全尽在:Chinalumeng.net 鲁萌影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