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种子数量不够的话。可能是他时常给农户们提一些现代种植的建议,他庄子上的棉花产量也比皇庄更高一些,连工部负责农事的官员都纡尊降贵跑来跟他庄子上的农户交流请教了。
总之论对于棉花种植的了解,满朝文武也没人能与永宁侯相比。
谢知非让手下人整理出了一份棉花种植的书册,刊印出来下
林文照本来也有机会参与的,但是他才刚坐热户部左侍郎的位置,许多人盯着呢,不方便动。
说实
皇帝忽然想起道“朕听闻林文照与成渊好像是连襟吧。”
谢知非道,“回陛下的话,确实如此,林侍郎之妻,乃是微臣夫人的庶妹。”
皇帝爽朗笑道,“成渊真不愧是朕之爱卿,举贤不避亲,连姻亲都能帮到朕的忙。”
谢知非不知道是该吐槽皇帝这个思维关系逻辑,还是同情一下打上永宁侯亲戚这个标签的林文照,虽说
才说起举贤不避亲,下一刻谢知非便向皇帝请求道,让世子谢琦担任钦差官员,巡视各州县棉花推广种植情况。
要知道如今谢琦
皇帝也很意外,谢侯不是一向宝贝自家儿子么,怎么舍得放出京城了。
谢知非一本正经道,“谢琦承蒙圣恩,伴随圣驾左右,但还是太年轻,还需多加历练,吃些苦头。”
实际上是棉花这事出来后,朝野传颂的当之无愧是陛下的贤明名声,但其次无法忽略的就是主持种植计划的永宁侯。
那些皇子王爷,平日少见到永宁侯,有心邀约下帖子,以永宁侯的地位也可以完全不
昨天楚王邀请打猎,今天宁王
正好也有这么个机会,谢知非就把他给塞进离京队伍里去了。
但谢知非也不是让他出去游玩的,若能让他体验一下民生疾苦,历练成长就更好了。
临近冬日,以皇后为首的后宫偕命妇女眷,亲手缝制数百件棉衣,送与京城贫苦百姓。一方面让棉花迅速自上而下地被人们所接受,甚至风靡京城,另一方面,百姓无不称颂帝后贤德,爱民如子。
借着棉花这股风潮,谢知非
开海禁这事
现
谢知非一直想支持开海禁,只是欠缺一个比较好的时机,
这不,棉花送来了这股东风。
谢知非沉声道,“棉花并非本朝中原所有,乃是异域商人带来,可见
“荒唐,哪来的能亩产千金的粮食,永宁侯难不成是
谢知非语气淡淡道,“
其他人顿时哑口无言。
管永宁侯所说的能亩产千金的粮食作物,百官听了都觉得不可思议,是无稽之谈。但仔细想想,棉花也不是他们能想象出来的。
反正皇帝是有些动心了,
“可若依永宁侯所言,那朝廷岂不是要为组织修建船队耗费巨资,劳民伤财。”说这话的是右相,一大把年纪了对于开海禁这种改革措施还是相较于抵触些,担心出乱子。
许多反对官员都应和道,“对啊对啊,传出去恐怕还会激起民愤。”
谢知非早有对策,沉声道“朝廷可以下令,允许民间组织船队进行海上贸易,但需要缴纳相应赋税,若有人能寻到类似棉花这等利国利民之物,朝廷再予以嘉奖。”
官方设立海禁,但民间也不缺少为财铤而走险的人。就比如被天子内卫狠狠清理了一波的世家大族,以往多年也没少借着盘踞东南富饶之地的优势,建立商队出海。因为和官府打好了关系,这才隐瞒不报。
直到皇帝想拿世家大族开刀,内卫挖出了不少罪证黑历史的同时,还缴获了不少海上贸易所得财富,还有造船技术图纸。
皇帝显然也是想到了这件事,心中冷笑。若是无利可图,那些世家大族怎么会
皇帝再无迟疑,御笔一挥,批准了开海禁之事。
正经影视大全尽在:Chinalumeng.net 鲁萌影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