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曾玉屏——曾家的掌舵人


曾国藩的祖籍为湖南衡阳。曾家
嘉庆十三年(公元1808年),曾竟希率全家十余口迁至湘乡县南百余里外的偏僻山村荷叶塘。荷叶塘即成为曾国藩的老家。曾竟希生有两子,曾国藩祖父曾玉屏(族中称为星冈公)是他第二个儿子。
曾玉屏生有三子。长子即曾国藩之父曾麟书(族中称为竹亭公),次子早卒,三子曾骥云未曾生育。
曾麟书生有四女五子。曾国藩为老二,上有一姐,下有四弟三妹。因最小的妹妹早夭,实际兄弟姐妹八人。

曾国藩的祖先世代务农,查遍曾家家谱,
曾国藩的祖父曾玉屏“少时善任侠,已乃折节下士”,经常拿自己的经历教育晚辈后生,他说:
吾少耽游惰,往还湘潭市肆,与裘马少年相逐,或日高酣寝。长老有讥以浮薄,将覆其家者,余闻而立起自责,货马徒行,自是终身未明而起。
……吾宗自元、明居衡明之庙山,久无祠宗。吾谋之宗族诸老,建立祠堂,岁以十月致祭,自国初迁居湘乡,至吾曾祖元吉公,基业始宏。吾又谋之宗族,别立祀典,岁以三月致祭。
……吾早岁失学,壮而引为深耻。既令子孙出就名师,又好宾接文士,候望音尘,常愿通材宿儒接迹吾门,此心乃快;其次老成端士,敬礼不怠;其下泛应群伦。至于巫医、僧徒、堪舆、星命之流,吾屏斥之惟恐不远,旧姻贫乏,遇之惟恐不隆。识者观一门宾客之雅正疏数而卜家之兴败,理无爽者。
乡党戚好,吉则贺,丧则吊,有疾则问,人道之常也,吾必践焉,必躬焉,财不足以及物,吾以力助焉。邻里讼争,吾常居间以解两家之纷。其尤无状者,厉辞诘责,势若霆摧而理如的破,悍夫往往神沮。或具樽酒通殷勤,一笑散去。君子居下,则排一方之难,
从这段文字中可以看出,曾玉屏
第一,曾玉屏以筑宗祠、置祀产之举成了曾氏宗族组织的领袖,从神上和经济上将虽聚居却散
第二,曾玉屏是当地既有经济实力又有威望的人物。
这一大段颇富哲理的文字,显然是曾国藩成名后替他祖父整理的。因为曾玉屏早岁失学,没有正经过书。曾国藩为什么要把祖父的这段切身经历如此详细地付诸文字呢?因为这是曾玉屏家教的核心内容,是具有指导性意义的,曾国藩就是按照曾玉屏的指示神来教育子孙后代的。

曾玉屏最看重的是“子孙出就名师,又好宾接文士,候望音尘,常愿通材宿儒接迹吾门,此心乃快”。说白了,就是希望子孙书成才,光耀门楣。
为什么曾玉屏这么希望子孙书成才呢?这也是有缘由的。
曾家累世务农,到曾玉屏时已经小有积蓄,不仅拥有几亩薄田,还请了两个长工。
这场失败的官司,耗去了曾家五十多两银子,再加上被霸占去的宅基地,统共算起来,恐怕得有二百两开外。二百两银子对曾家可不是个小数目。曾家元气大伤,不久便辞退了一名长工。
两年后,曾玉屏力排众议,把最后一名长工也辞退,然后求人
曾家自此之后也有了“子曰”“诗云”的琅琅书声。

正经影视大全尽在:Chinalumeng.net 鲁萌影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