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中外闻名的大人物了!”可要当真把这个差事揽过来,张之洞又不能不费上一番心思。因为他的对手不是普通的督抚,而是当今最受瞩目的文华殿大学士一等肃毅伯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的李鸿章。无论是从资格还是官位,张之洞都比不过李鸿章。
李鸿章现
张之洞想到这里,开始站起身来
湖广不同于两广,湖广(湖南、湖北)是当时的大清国最富庶的省份,武昌、汉口、长沙又是大清国内地水运的交通枢扭。
张之洞原本就不是个甘于寂寞的人,他接到调任湖广总督谕旨的当天,就立下一个宏愿:到武昌的第一脚,必须踢出个满堂。
第二天,张之洞到军机大臣翁同龢的一封来信。这封来信也是谈津通铁路的事,但不是赞同,而是反对。
翁同龢请张之洞上折劝阻此事。
翁同龢知道张之洞爱出风头,他想让张之洞出手给李鸿章迎头一棒,把津通铁路打进浩瀚的长江里。
张之洞却把翁同龢的来信扬手丢到地上,口里大骂道:“翁叔平这个糊涂虫,大清国的铁路大清国自己不建,难道等着洋人来建?状元、帝师,统统狗屁!”骂完之后,张之洞起身想再
放下书信,张之洞开始按着自己的想法来设计卢汉铁路的宏伟蓝图。
想了三天,把该想的都想到了,张之洞这才把衙门里的起稿师爷传来,命他起草一篇拟请缓造津通铁路、改筑卢汉铁路的奏件。听了张之洞的一番言论后,师爷把要点记下来,便回到自己的办事房,舞动那管磨秃了的生花妙笔,开动脑筋替东家草拟这篇折子。折子写完之后,又拿给张之洞看。
张之洞提出修改意见,他又拿回去重新动笔。这样往返多次,奏稿终于完成并快速拜往京城。
这时,被派到大冶的两名候补道也回来交差。禀称经过周密访查,大冶一带
张之洞问:“为什么停办?”
一名候补道答:“一因资金短缺,购不进大型机器;一因无煤。”
张之洞纳罕,问:“铁是铁,煤是煤,它们之间有何联系?本部堂派你们两个到大冶,知不知要办何事?”
两名候补道见督宪
张之洞气恼地挥挥手:“下去吧下去吧,像你们这种材料,只配候补到死!”
两名候补道刚退出去,又有差官手拿《申报》来见他,说:“上海机器织布局很是红火,如果
差官把《申报》递给张之洞。
张之洞看了看说:“《申报》整天胡说,全无实据。本部堂进京前就听说,总办龚寿图就是因为织布局亏损才移交给龚彝图的。曾老九正奉谕旨查办这件事。本部堂对机器织布信不着,还是老土布保暖。”
差官一笑,从袖中摸出一块布料,递给张之洞说:“机器织布,不仅您老信不着,就是下官刚听说时,也信不着。这是下官托人从上海机器织布局购买的一块布料。”
张之洞接过布料看了又看,说:“机器能织出这么匀称的布?”
差官答:“这就是机器织出来的布,不仅匀称,还轻薄,酷暑穿
张之洞低头想了想,忽然起身说:“你马上调一只官船过来,明天便随本部堂到上海去看一看机器织布的事。上海有黄浦江,我湖广靠长江。上海能办的事,我湖广一定也能办!”
开采铁矿的事还没搞清楚,筑造铁路的奏请还未有音讯,张之洞又把目光投向了机器织布。
对李鸿章和张之洞,当时的官场有一个很普遍的观点:李鸿章喜欢埋首做事,张之洞乐于昂首搞名堂。这两个人都是大清国朝廷离不开的人。
张之洞乘风破浪赶往上海去参观机器织布局,醇亲王却就张之洞奏请筑建卢汉铁路的事函询李鸿章的意见。
李鸿章回函称:“修建卢汉铁路自然胜过津通铁路,但修路投资巨大,要修造这条千余里的铁路,经费从何而出?”
醇亲王到李鸿章的信后,马上给张之洞
电报辗转递到上海,张之洞正
醇王到电报良久无语,很无奈地派人把电报送到天津。
李鸿章把电报掷于地,抚须对座间幕僚冷笑道:“世间传闻张香涛爱说大话,依老夫看来,他岂止是爱说大话!他说起大话来,简直是不怕腰疼!商借洋款,他除了借款还会什么?”
光绪皇帝此时已经大婚,按老祖宗立下的家法,皇帝大婚之后就要亲政,慈禧太后就得“撤帘”颐养天年。哪知慈禧太后“撤帘归政”的懿旨刚一颁布,还未正式实行,养心殿外已经跪倒了许多王公大臣。大家哭着、喊着请太后留
李莲英一溜小跑出去,又一溜小跑回来,跪禀:“启禀老佛爷,外面已经跪满了人,都恳情老佛爷回懿旨,继续听政。还说,如果老佛爷不答应,他们也不想再活了。”
一听这话,原本就心情抑郁的慈禧太后神一振,问:“都谁
李莲英忙答:“大臣们都磕头痛哭;奴才看不清他们的脸。估计该来的都来了。”
慈禧太后点了点头说:“他们这是给我添乱哪。扶我起来,我们到外
正经影视大全尽在:Chinalumeng.net 鲁萌影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