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第十三章 乘风破浪(第1/9页)

铁路之利远而薄,银行之利近而厚,华商必欲银行铁路并举,方有把握。
——盛宣怀创业语录
第一节赶进京城去
红光满面的袁世凯大步流星地走进书房,一见翁同龢的面,当即跪倒
翁同龢素来看不惯李鸿章的人,不由摸着大胡子冷笑道:“袁观察,你是
袁世凯把头磕得山响,拖着哭腔道:“门生不知恩师
翁同龢用鼻子哼道:“你不去看李少荃,却跑来看我,我先谢谢你。本部堂只问你一句话:李少荃
袁世凯毫不犹豫回答:“国人皆曰可杀。”
翁同龢大声说道:“这话别人说可以,你袁慰亭却不准这么说。你不要忘了,你能熬到今天这地步,可全是他一手保举来的!”
袁世凯大声辩解道:“职道生是大清人,死是大清鬼。就算做官,做的也是大清国的官。”
翁同龢点头说道:“想不到,你袁慰亭还知道李少荃之外,还有一个大清国!就凭这句话,你还算个有良心的人。你起来讲话吧。”
袁世凯口称:“门生谢过恩师。”站起身来。
翁同龢忙道:“你以后还是改改口吧,老夫可称不起恩师这两个字。”
袁世凯说道:“您老不仅是职道之师,而且是百官之师,大清国之师。”
说着话,袁世凯从怀里摸出一张二千两的银票,双手递给翁同龢:“这是门生的一点心意,请恩师笑纳。”
翁同龢接过银票,命人看座摆茶,开始露出笑脸和袁世凯谈起话来。
翁同龢问:“慰亭,听说你一直
袁世凯点一点头,说:“入朝前,职道
翁同龢一愣:“你说你会练兵?现
袁世凯沉思了一下答:“训练新军和架设铁路,二者都是当前急务。”
第二天,翁同稣郑重地向光绪皇帝提出,北洋海军已不复存
光绪问:“袁世凯督练新军,胡燏芬怎么办?”
翁同龢答:“皇上容禀,胡燏芬去督办卢汉铁路啊。还有,王文韶的直督署期已到,可调进京师任职,改派一位文采出众又知兵的大员去总督直隶。直督有护卫京畿职责,干系甚重。直督人选,不能不慎重。”
翁同龢本想直接说,这位新任的直隶总督、北洋大臣,不仅要文采出众,最好是书法也出众。但转念一想,这样说太明显了。于是嘎然而止,让光绪自己去揣摩。但光绪却迟迟不表态,因为是凡朝廷欲授三品大员以上新职,必须要请示颐和园里的慈禧太后才能算数。
光绪还没向慈禧太后请示,他怎么敢贸然回答呢?
一连多日,翁同龢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坐也不是,站也不得,回到府里就想骂人。
张之洞又开始三天一折,五天一疏地奏办卢汉铁路了。
光绪皇帝被吵得心烦,只好把张之洞递上来的折、疏全部送进园子里,请慈禧太后定夺。
转天,园子里
光绪得到这话不敢怠慢,马上命军机处给王文韶、张之洞拟旨,命二督会筹卢汉铁路事。
王文韶、张之洞接到圣旨后,二人不约而同都想起了盛宣怀。
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原定回常州扫墓的盛宣怀,因为李鸿章奉命赶往俄国参加俄皇加冕而推迟了行期。
李鸿章已经七十四岁了,以此高龄而远行,无论从公从私,盛宣怀都要赶到京师去送行。何况,参加完俄皇的加冕仪式以后,李鸿章还应邀去访问欧洲各国,这就更加让人提心吊胆。
李鸿章从日本回来后,依着光绪皇帝和翁同龢,进京的当日就该把他砍头示众。管满期文武都知道割地赔款原本就是李鸿章赴日前就御准了的,但大清国能杀自己的皇上吗?能杀一代帝师吗?只能杀
翁同龢原本都已经替光绪皇帝拟好了杀李鸿章的圣谕,哪知正准备呈递时,园子里的慈禧太后说话了:“想把李鸿章怎么着,得问问祖宗。”
死去的祖宗讲不了话了,活着的祖宗就慈禧太后一个。
光绪皇帝不敢再打李鸿章的主意了,但翁同龢心有不甘。
翁同龢私下想:“不杀李少荃可以,反正就算让他活着他也活不了几天,但把他头上的文华殿大学士革掉总可以吧。”
晚清时期的大学士相当于宋朝的宰相,只有四个名额:文华殿大学士、武英殿大学士、东阁大学士、文渊阁大学士。另有协办大学士两人,满汉各占一额。朝廷定制,大学士缺一个才能补一个,不能随便增加亦不准随便减少。
翁同龢身为两代帝师,久值军机,只因没有缺额,至今连协办大学士都未混上。如果李鸿章被罢黜大学士,以序递补,正能缺出一个协办大学士的份额。那么这个份额,铁定就是他的了。但李鸿章的所有地方乃至海军衙门实职全被革除,偏偏就给他保留了大学士,这怎能不让翁同稣恼火呢。
其实,光绪也觉着文华殿大学士这顶好看的桂冠不该再留
翁同龢急得踢鸡打狗,光绪皇帝急得火星乱迸,但谁都不敢再动李鸿章一根毫毛。


正经影视大全尽在:Chinalumeng.net 鲁萌影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