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第十四章 出任京官(第6/9页)

答:“臣用的翻译都是正派人。臣亦格外谨慎,所以一个翻译不放心,总用两个翻译,便不致被他们蒙蔽。”
上问:“用两个翻译?这个法子甚好。我晓得你办事极认真,国事艰难,还要你认真好好的办。”
下答:“臣蒙恩典。总是遵旨认真办理。但臣所办的事总是极难的事,人不知道,百般谤毁,若不是忍辱负重,早已不成了。这班闹的人,叫做清议,恐将来总有一天办不动。”
上问:“不错,这班人是叫做清议。都是这班人闹坏了,不然皇帝亦不致于如此着急,你不要管他,只是认真做去就是了。”
下答:“臣总竭心力而已。”
皇太后向皇上说:“皇上,你也问他几句话吧。”
皇上问:“你可是从湖北到保定来?”
下答:“禀皇上,臣是从上海到天津,再到保定。坐的是火车。”
皇上问:“上海一带,年岁如何?”
下答:“禀皇上,江南六、七、八月,雨太多。稻子还无大碍,棉花就坏了。近年百姓多种棉花,七、八月间大雨,仅棉花一项,民间亦要少一二千万银子。”
皇太后忽然插话:“南边多雨,北边两三个月不下雨,麦子不能种。宫中天天求雨,你
下答:“天下之大,水旱偏灾,总是有的。天下事只要得人,皇太后不必过于焦灼。皇太后是识得人的,只要内外有十几个,同心协力,练成二十万好兵,不难自强的。”
太后问:“你何时动身出京?”
下答:“臣尚有事要与总理衙门商量,等商量妥当后,再行请训。”
太后长叹一口气:“铁路的事你要多上心,不要出纰漏。皇上累了,我也累了,你跪安吧。”
盛宣怀叩头,退出。
第四节铁路正
慈禧太后与盛宣怀
退出宫来,盛宣怀先把慈禧太后的所有问话回忆了一遍,
当晚,盛宣怀
第二天,盛宣怀推掉所有应酬,趋轿直奔李鸿章的相府。
盛李二人
礼毕,李鸿章命人给盛宣怀沏了壶新茶摆上,这才边喝茶边谈起话来。
盛宣怀笑着说:“中堂大人,下官看您老的气色,好像比上次还好啊。”
李鸿章一笑:“光吃饭不做事,气色哪能不好啊。杏荪,召对还顺利吧?太后都问了什么?”
盛宣怀点一下头,答:“太后问了铁路的进程,还说,铁路用铁和枪炮,能用自己的就用自己的,买外国的总是不好。太后还谈了练兵的事,又问了问学堂。大人,下官此次进宫,皇上的话怎么那么少啊?”
李鸿章喝了口茶,若有所思:“已经好多日子不出来了。翁同稣回老家了,该跑的跑了,要杀的也都杀了,他还出来干什么呀?太后能让他出来见你,已经很不错了。对了杏荪,你现
盛宣怀忙问:“他的府里不是有一大帮子下人吗?还有他的门生故吏,哪个能袖手啊?”
李鸿章一笑:“老夫说了你恐怕都未必相信。革职的当天,他一府的下人先就走了一多半,到第二天,只剩了老妻和几房侍妾同着四个丫环,还有一个老得直掉渣的门子。搬家那天,他的门生不仅一个没露面,连他的同乡、同年和老亲也一个没来。京县带着人乱喊乱叫,老夫人和几房侍妾哭得跟泪人似的。老夫正巧从庆王府回来,听见里面哭声一片,还以为翁同龢受羞不过寻了短见,便让高升到里面看了看,哪知是搬家没人手。现
盛宣怀笑道:“是您老帮着料理的吧?”
李鸿章叹口气:“让高升叫了几个人,又雇了几辆马车。不管怎么说,翁同稣也是一代名儒啊。杏荪哪,你是大忙人,难得进京一趟。来,我们下盘棋吧。”
盛宣怀忙道:“您老有此雅兴,下官是一定要奉陪到底的。”
盛宣怀
回到会馆,盛宣怀思索了片刻,提笔给
盛宣怀有志于实业,他不能得罪任何手握兵权的人。尤其像袁世凯这种手握重兵又很势利的人,他更不敢得罪。
李鸿章可以不理睬任何他看不上的人,因为李鸿章有资本。他盛宣怀现
清朝绿营兵第二天一早,盛宣怀开始忙碌起来。先是吃请,因“手握十六颗夜明珠”,大小京官都抢着来结交他。然后是回请,
到了天津,和荣禄谈了两天公事,又到小站军营,扰了袁世凯一顿花酒,这才乘船赶往苏州。
盛康的身体是越来越不好了。
盛宣怀含泪来到床前时,盛康费了很大力气才睁开双眼,口里含糊不清地问:“是宣怀吗?”
盛宣怀慢慢地跪下,抓过父亲的手答:“爹,我是宣怀。儿子此次进京,见到皇上和太后了,儿子替您老向皇上和太后都请了安。”
盛康歇口气,又问:“皇上和太后都还好吗?”
盛宣怀答:“皇上和太后都很好。”
盛康嘟嘟囔囔说:“不要辜负皇上和太后对你的期望。爹累了,你走了一路,也回房歇着吧。”
盛宣怀起身,慢慢地退出房去

正经影视大全尽在:Chinalumeng.net 鲁萌影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