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娘刘英从载客的乌篷船上下来,跟着人流踏上了安南镇北面的码头。早晨刚下过雨,青石板上湿漉漉的,英娘才走了一小段路,今日出门换上的绣鞋上就沾上了几个泥点。
她顾不得心疼,一手挎着篮子,一手拿着油纸伞,就往镇东她常去的绣铺去了。
安南镇邻水而建,镇中河道穿梭,水路四通八达,中间许多桥梁联通,整个镇子大致分为东南西北四个区域。
镇东和镇北都十分繁华,有许多大小商铺。镇南则是官府及一些清贵人家的住所。镇西多是一些平民的居所。
英娘去的绣坊就
穿过三四条街巷,一座石桥,又走了一刻钟,才来到绣铺所
这边多是底层临街为铺,二层为住房,大一些的中间有个天井或院子。
绣铺的李娘子三十多岁,性格爽利,不大像一般江南女子的温婉,李娘子的丈夫原是镖局的镖师,几年前受了重伤,好容易将养好身子,辞了镖局的工,就帮着李娘子进些货物。
绣铺生意不错,还有两个绣娘就
英娘第一次来绣铺还是刚来王家村时,她娘带她来的,父母去后,她也没别的手艺,就一手绣活还不错,李娘子给的价格公道,见英娘只与奶奶相依为命,还总是多给她几文钱贴补她。
英娘对李娘子也是感激得很。
进了绣铺,李娘子正和一个穿浅粉色襦裙的姑娘说话,想是来买绣线或料子的。
英娘
“李娘子,这是我最近绣的帕子和香囊,您看看。”英娘从篮子里拿出放
“英娘的手艺我还不知道你奶奶最近可好”李娘子边查看英娘绣的香囊边说。
“奶奶近来身子还算康健。”
英娘的绣技中等,绣这些小件还行,绣大件还差些火候,若非如此,她从李娘子那里能接些屏风摆件的活,赚的银钱就很多了,她后来也不至于要去做丫鬟。
英娘选了些绣线和料子,得了300文银子,和李娘子谈了几句就离开绣铺了。
出了绣铺,往南边去,走到风雨桥桥头,左边便是杏花巷了。巷子头,一座宅院的矮墙内杏数长得极好,每年春季开花时,杏花都从墙头伸出。院子外头的青石板路上铺了一层杏花的花瓣。
上次去绣铺交绣活的时候,正好碰上沈娘子带着一个小丫头
“笃笃笃。”英娘轻轻敲了敲门。
“谁啊”一个五六十岁,头
“老伯,沈娘子定的绢花,我送来了。”英娘答道。
“请小娘子等一等,我去回禀我家娘子。”
“多谢老伯。”
老汉关上门,往屋里去了,看见一个十一二岁的小丫头端了茶水正要上楼,“小红,后门处一个小娘子给娘子送绢花来了。”
“谢黄伯,我去禀明娘子。”小红是伺候沈娘子的,正是英娘
正对后门,二楼的马头墙上有一扇雕花窗,窗前映出一个人影,“吱呀”一声开了窗,沈娘子看见英娘,点了点头,又关了窗带着小红下楼来。
沈娘子到了后门,朝黄伯点点头,黄伯便开了门。
英娘见了沈娘子,笑着说道“沈娘子上回定的绢花,我送来了。”
沈娘子见英娘又换了一朵青色的绢花簪
英娘掀开上面盖着的步,拿起一个木盒,递给沈娘子。
英娘的绢花是自己想了样子做了戴着玩的,她做了这许多绣活,手愈
李娘子铺子里是没有绢花的,因此英娘从前也没想过可以卖绢花。
上回沈娘子定了绢花以后,英娘才
这木盒也便宜,3文钱一个,因现
沈娘子接过木盒,见了这上头的杏花,她猜想是英娘听说自家住
这绢花用的纱也是特意卖了好的,比她自用的看起来要致的多。
沈娘子十分满意,取了钱来,又定了5日后再送来8朵绢花,打算送给相熟的姐妹。
英娘得了60文钱,扣去本钱40文,还净赚60文,一下子荷包就满了。
时间不早,奶奶一个人
到了镇北的码头,花了3文钱,上了乌篷船,半个时辰后就到了王家村。
此时,顾城家中已吃过午饭,顾母叫他今日下午休息,明日再去插秧。顾城一想,秧苗也没剩多少了,也就答应了。
顾城把灶间储水的大缸装满,又打了水倒
顾母坐
顾城也不知如何作答,只低头帮着母亲清洗艾草。
顾母也不是真的要他回答,只是边做活边说话,“这艾草你从何处摘来,长得又嫩又多,可曾摘完了要是还有,娘再去摘来,做了过两日寒食节吃。”
顾城答道“
“这如何使得不说商贾低贱,你爹不会同意。后院山坡上有这许多艾草”
顾老爹从前一心科考,如今年纪大了又把心思放
不得不说顾母说的很对。
可是从前那个没念过书不懂律法的顾城不知,现
顾城把这些都跟顾母说清楚了。
她当丫鬟时学了许多
正经影视大全尽在:Chinalumeng.net 鲁萌影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