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第六章 内忧外困(第5/9页)


盛宣怀说:“本官愁的也是这个。当地的年轻人都逃荒到外地讨活口去了,家里的老人、妇女和孩子,又干不了什么。坐等田里雪都化净,得等到什么时候啊?种什么都晚了。”
李佩胜说:“下官倒有个主意,不知使得使不得。这里的流民越来越多,我们何不出道榜文,把他们召集到一起,供一日三餐,请他们下到田里去清除积雪,是不是好些呢?”
盛宣怀一愣:“这个主意不错。老哥,您这话对张太守讲过没有?”
李佩胜低头答:“讲了,但张太守不同意。张太守说,赈粮给当地人还不够呢,怎么能给外地人呢?他们吃完了拍拍屁股走了,这个烂摊子还得当地官府拾不是。细想,太守所言也有道理。”
盛宣怀当时没言语,第二天却找到张栋良,请知府衙门给各县
张栋良虽满心不愿意,但碍于盛宣怀是奉宪赈灾委员,只好勉强答应。
这道咨文无异是流民的福音。
这些人来到这里无非是为了讨口饭吃,如今由官府管饭,不过是出些力气罢了,何乐而不为呢?但积雪太厚,从田里清理出来只能堆到地头地脚,阳光一照,还是往田里倒流。
李佩胜又出主意说:“
于是盛宣怀又找张栋良商量,由知府衙门出粮若干,当地衙门出粮若干,还是动用流民,刨土挖沟,疏通河道。
这时,郑观应、朱其诏、徐润、盛康也陆续有了回音。
朱其诏因感于盛宣怀的相助之恩,自己出银一万两,又从沪商手里劝募了两万两;徐润、郑观应二人,从上海义赈公所转挤了八千两给了河间;盛康为了能让李鸿章把儿子留
盛宣怀见银子不是很多,又给李翰章写了一封私信,从湖南、湖北两省商借了一批籽种,河间的局势这才渐渐稳定。盛宣怀一面向李鸿章禀报情况,一面料理未事宜,实际是
其实,就
恭王
恭王显然是
李鸿章把恭王的信起来,开始一边踱步,一边思考派赴湖北的人选。
李鸿章想,这个人既不能是唐廷枢、徐润的人,又不能是朱其昂、朱其诏兄弟的人,更不能与盛宣怀有过任何私人往来,否则便说不清。湖北煤厂如果仅是因为煤层稀薄而亏损倒还好说,李鸿章最怕里面掺杂了其他的原因。比方说,张斯贵伙同马立师榨取薪金、劳务;盛宣怀伙同张斯贵榨取商股、官帑等等。如果真是那样,不仅盛宣怀、张斯贵要完蛋,他李鸿章也肯定要受牵累。
李鸿章记得很清楚,光绪三年七月初七,盛宣怀既未说明原因,更未向他透露湖北煤厂亏损的事,却突然提出想来直隶开平开矿。
李鸿章为此还专函警告过他:“鄂省则阁下立足之地,自应
也是机缘巧和,李鸿章正坐
李鸿章见这名来禀到的官员的手本上写道:“恩赏七品顶戴指分直隶遇缺即补周长胜”,便知这位周知县是新科翰林公,否则不可能有“遇缺即补”字样。李鸿章沉思了一下,眼睛忽然一亮,口里道出一个“传”字。
遇缺即补就是人们常说的老虎班,只有翰林院期满的庶吉士才能享受到这种特殊待遇。
周长胜大步流星地走进来,落落大方地对着李鸿章施礼,问安,然后便后退一步,恭恭敬敬地站好,等着李鸿章问话。
第四节县城来了两个陌生人
李鸿章看这周长胜,四十以下的年纪,中等身材,小眼睛,长瓜脸,一对兜风的大耳朵;脖子颇长,肩胛略窄,两条大长胳膊垂着。两只手一会儿聚拢,一会儿伸开,晃得很紧张。
李鸿章笑一笑,说:“周太史,你坐吧。”又对外面喊一声:“茶!”太史是对翰林院庶吉士的尊称。
周长胜施一礼,口称:“谢中堂抬举”,便小心地坐下去。
李鸿章也是翰林出身,对翰林院分
周长胜答:“下官祖籍山东阳谷,到家父一代,已经三代为农。”
李鸿章点一下头:“山东阳谷,好汉的故乡啊。”
这时有差官捧茶进来摆上。周长胜慌忙起身,连连称谢。
俟差官走出去后,李鸿章笑道:“周长胜啊,你
周长胜忙答:“下官听说了,是中堂大人主持设立的洋务,听说是我大清首个洋法取煤的煤矿。”
李鸿章笑一笑,问:“有关煤厂的经营,比方说是亏损还是盈利,你听到什么没有?”
周长胜想了想答:“回中堂的话,下官以为,我大清每兴一事,必有一次风波。想中堂
李鸿章见周长胜奉承话越说越多,急忙摆了摆手,说道:“周太史啊,我大清的官不好做呀,洋务也不好搞啊。你的家眷都过来了吗?”
周长胜答:“下官三天前就到津了,因中堂最近比较繁忙,一直未得传见。下官利用这三天时间,
李鸿章点一下头,沉思了一下,才徐徐说道:“老夫有一件差事,想单委你去办,就是湖北广济煤厂。你下去后简单拾一下,明儿就动身,到广济替老夫实地打探一下,煤厂的实际运营情况。你不要穿官

正经影视大全尽在:Chinalumeng.net 鲁萌影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